当众多餐企开始在门店、电商,甚至商超等渠道贩卖自家调味品,而调味品,也不再只是调料厂商的事,更成为了很多餐企的副产品,甚至是其未来商业版图中的重要一环。
海底捞卖火锅底料、呷哺呷哺买麻辣干锅调料、探鱼推辣椒酱……相信现在的你,看到餐厅门口、餐企官方公号售卖包装调料一定不会惊讶。无论川渝火锅、潮汕火锅、干锅、烤鱼等餐企,都推出了各类底料、油碟、辣椒包、酱料包。
调味品,既是餐饮业全面规模化后,中央工厂带来的副产品,也是一些餐企在面对挑战,新开辟出的“另一条腿”,被不少餐企排入未来战略。
01
从火锅开始,大量餐企加入调味品大军
要说推出最多调味品的品类,恐怕火锅首当其冲。
据智研咨询数据,2019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为225亿元,火锅蘸料为50亿元,两者同比增速都超15%,位列复合调味品子品类的前两位。
从玩家格局来看,虽然已有一些头部玩家,如颐海国际、天味食品、红九九等,但据东兴证券数据,复合调味品市场集中度不足20%,较为分散,火锅调味品市场新玩家跑入头部的空间较大。而其中有很大比重的,正是餐企。
海底捞这样拥有几百家门店,市值3156.15亿港元(截止2020年10月9日)的火锅餐饮集团,当仁不让地冲到最前方,推出零售的底料、蘸料。而且除了“理所当然”的火锅底料、蘸料,海底捞还推出了酸菜鱼、宫保鸡丁等复合调味料。
根据海底捞2020年期中报告,其调味品及食材的销售额达到1.82亿元,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19年的1.5%,提高到了1.9%。